但是,也有很多人对梦象持以怀疑态度,这使得一些托梦迁葬之鬼频频受挫。如《搜神记》卷二二《文颖》中的鬼兰襄葬所遭水浸渍,其欲请汉南阳文颖迁葬,遂托梦喻之。不料文颖不信,左右亦云:“梦为虚耳,何足可怪?”知受托者怀疑其言,鬼只好再次托梦申恳。再梦之异,动摇了文颖对梦的怀疑态度,使其天明便去验证,从而遂了鬼的迁葬心愿。应该说,兰襄还算幸运,托梦不久便如愿以偿。有的鬼托梦数次,仍久不得葬。如《夷坚甲志》卷三《李尚仁》中的鬼李尚仁,第一次托梦而迁葬未遂。时隔一年之久,再次托梦才得以迁葬。又,唐范捻《云溪友议》卷中《葬书生》亦是记刘侍郎柯者“数梦一人”诉说迁葬愿望之事。这些作品中,鬼的“托梦”次数不止一次,它一般采取这样的叙事结构:“鬼托梦(至少两次)—人验梦—人迁葬—鬼报恩(不一定具备)”。我们谓之为“多次托梦”型叙事模式。它同样是在“现实验证梦境”下结构故事情节,故亦属于验证式模式。
与“一次托梦”型叙事模式相比,这种模式的突出特点是,鬼的托梦次数增加了。这一特点表现出人鬼交流存在很大障碍。这些作品中,鬼以“梦”作为传达迁葬意图的媒介,但由于受托者对梦的半信半疑,鬼所传信息的真实性遭到质疑。感梦者或是置若周闻,如《文颖》中的文颖,初梦后以为梦境虚妄,未去验其虚实,鬼只好再次托梦。或是粗略验梦无果后,便不了了之,如《李尚仁》中王承可之子消梦鬼托付迁葬后,求骨“弗获”而止。直到次年八月,见迁葬尚无望,鬼只好再次托梦。同样,《葬书生》中的鬼亦是托梦数次。该文虽未具写每一次托梦状况,但可以想象,正是人们对梦的信疑参半,才‘有鬼不止一次的托梦经历。